1974年的8月,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燥热的气息。天津火车站的站台上人头攒动,一群十六七岁孩子,在父母亲人的簇拥下缓缓登上了待发的列车股票入门配资知识网,他们刚走出校门不久,即将奔赴广阔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十六岁的初中毕业生王成奎也在其中。
图片来源网络
汽笛一声长鸣,火车缓缓启动,王成奎他们挥手告别父母亲人,离开了熟悉的天津,驶向了广阔的农村。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车程,他们抵达了刚从河北省划归到天津管辖不久的蓟县。最终,王成奎他们乘坐马车,来到了郑各庄大队。
刚到村口,热情的乡亲们早已等候在村口。大队书记站在最前面,笑容满面地迎接这些天津来的知青。简单的寒暄后,大队书记将王成奎他们十一名天津知青分派到了第五生产小队,并让李广明队长带领他们前往新落成的知青点。
第五生产队新建的知青点坐落在村子东边,五间土坯房子宽敞又明亮,中间那间房子是做饭和吃饭的地方,锅灶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院子足有半亩地那么大,靠东南角是两个茅房,靠着男生茅房是猪圈,还留有大片空地可供种菜,李队长安排了一位女社员临时帮教知青们学习做饭。
安顿好吃住事宜后,李队长就让知青们跟着社员下地学习干农活。8月的农田,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菜地急需施肥浇水,高粱地里杂草丛生,高粱杆底部的叶子也需要清理,谷子地里的杂草同样需要薅除。农民就是这样,总干不完的农活。
知青们都来自城里,从未接触过如此繁重的农活,起初显得手忙脚乱。烈日下,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滑落,湿透了衣衫,手上也磨出了水泡,但他们没有抱怨,都咬牙坚持着。在乡亲们的耐心指导下,大家慢慢适应着艰苦的农村生活和繁重的生产劳动。淳朴善良的乡亲们对王成奎他们特别关照,知青们都发自内心地感激乡亲们。
图片来源网络
过了一段时间,知青们才知道,帮他们做饭的郑婶是个寡妇。十年前,她的丈夫因病离世,留下她和独苗儿子郑庆军相依为命。郑庆军的小名叫大军,当时十九岁,从十四岁起他就开始参加生产劳动,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知青们第一次见到郑庆军时,郑庆军正挑着两桶水走进知青点的院子,他脸上的笑容憨厚而亲切。
从那以后,郑庆军便经常出现在知青点,他帮着知青们挑水,从井台到知青点的小路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足迹。他也经常帮着知青们干农活,知青们使用的农具坏了,他就帮着修理。割谷子时,他主动帮着知青磨镰刀,帮着知青们割谷子,他对知青们的好,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在当时的农村,小伙子大姑娘订婚都很早,十七八岁定下婚事是常有的事。郑庆军都十九岁了,也到了该订婚的年龄。然而,由于家里没有当家主事的男人,家里又很贫穷,媒婆虽然给他介绍了好几个对象,可一个也没成。看着同龄人纷纷成家立业,郑庆军的婚事却毫无着落,郑婶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她生怕儿子打了光棍,断了老郑家的香火。
知青们得知这个情况后,也都想尽办法帮郑庆军介绍对象。他们到处托人打听,四处托人牵线搭桥,可女方一听说郑家的情况,都连连摇头,主要还是嫌弃他家穷。尽管一次次失望,知青们却从未放弃,始终希望能为大军哥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
一晃就到了1977年冬季,国家恢复了高考,一名叫杨秀菊的女知青凭借着自身的努力,考上了天津纺织学院,他成了郑各庄大队的第一名大学生。离开郑各庄大队时,她将自己用不着的生活用品和剩余的口粮都送给了郑婶家,希望能对这个善良贫困的家庭有所帮助。郑婶和郑庆军非常感动,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图片来源网络
那年秋后,又有一名男知青被招工到天津热电厂工作。回城之前,他同样把自己剩余的口粮和生活用品都留给了郑婶娘俩。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暖,不仅感动了郑婶和郑庆军,也感动了郑各庄第五生产队的父老乡亲。
时光飞逝,转眼间到了1979年夏天,国家出台了新政策,没招工进城的插队知青都可以返回原籍了。此时,王成奎所在的知青点还有七个人没招工进城。得知这个消息,知青们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即将回到父母身边的喜悦,又有对这片土地及乡亲们的不舍和留恋。
知青们要走了,李队长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想帮他们把剩余的口粮、猪圈里那两头八九十斤重的猪还有十几只鸡处理掉,换成钱让知青们当作回天津的盘缠。作为知青点的点儿长,王成奎征求了大家的意见。经过商议,大家一致决定把那两头猪和剩余的口粮还有用不着的生活用品全部送给郑婶家。他们还找到李队长,恳请队里多照顾郑婶娘俩,并希望能让他们搬到知青点来居住。因为郑婶家那两间破旧的房子低矮又昏暗,也是郑庆军婚事难以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
离开郑各庄的那天,天空中飘着淡淡的云朵,仿佛也在为这场离别增添一丝愁绪。郑庆军一大早就来到了知青点,帮着大家收拾好行李,他又借来队里的架子车,将大家的行李都装在架子车上,一直把王成奎他们送到公社汽车站。一路上,大家都没有说太多话,只是偶尔相视一笑,眼神中充满了不舍和留恋。
到了公社汽车站,郑庆军又忙着帮大家把行李装到客车顶棚的行李架上。车子启动的那一刻,知青们纷纷探出头,向郑庆军挥手告别。王成奎更是强忍泪水,把三十五块钱扔给郑庆军,笑着说:“大军哥,这是我们大伙的一点心意,你一定要收下,大伙都等着喝你的喜酒呢……”郑庆军紧紧握着那三十五块钱,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用力地点了点头,大声说道:“谢谢大家的关爱,我一定好好干,不让大家失望……”
回到天津不久,王成奎就收到了郑庆军的来信。信中,郑庆军兴奋地告诉大家,他的婚事定下了,对象是生产队的李吉英。虽然李吉英个头矮了点,但她人很善良很勤劳,知青们对她也都很熟悉。大家得知这个消息后,都为大军哥感到由衷的高兴。大家伸出援手帮郑庆军解决了婚姻大事,这是大家最欣慰的事情。
退休后,王成奎他们经常回到郑各庄这个第二故乡看望乡亲们。每次回去,郑庆军两口子都会杀鸡宰羊,用最丰盛的饭菜款待他们。郑庆军总是一句话:“当年要是没有大家的帮助,我就得打光棍,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图片来源网络
曾经的那段知青岁月虽已渐行渐远,可每当大家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曾经的知青经历仿佛就在昨天。那些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的日子,早已在彼此心中种下了深厚的情谊。而这份情谊,就如同陈年老酒,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醇香。在蓟县插队落户的那段知青岁月,也成为了王成奎他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作者:草根作家
捷希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